从微信发布小程序以来,各大公司纷纷跟进都想从微信这个流量池里捞一杯羹。我司也不例外,我们整个前端团队这半年来基本上都是在开发小程序。前前后后也开发了四五个小程序了。总觉得要留下点什么,既是记录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,也是希望大家别再掉坑。
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- css样式不能引用本地图片资源,只能引用线上资源(
background-image
),引用本地图片资源只能用<image>
标签。 -
{ {}}
不能执行函数方法,{ {}}
只支持基本的简单运算和ES6拓展运算符。如价格格式化这种常用的处理,只能在js代码中处理好然后再模板中渲染。this.setData({ price: this.formatPrice(this.data.price)})
-
可以通过
wxs
模块解决{ {}}
中不能执行函数的问题。可以做到模拟vue.js中过滤器的功能。价格:{ {tools.formatPrice(price)}} // wxs模块var formatPrice = function (price){ price = price >> 0; return Number(price / 100).toFixed(2);}module.exports = { formatPrice}
- 小程序不支持分享链接到朋友圈,暂时的通用做法是生成保存有页面小程序码的图片到本地相册。又用户自行发朋友圈转发。前端可以利用
canvas
来实现,减轻服务端压力。但是会有图片锯齿不清晰的问题。建议预览图和保存到真机的图片采用不同的尺寸。保存在真机的图片按照750的宽度实现。相比于预览图要大一些,这样保存到手机的图片会清晰很多。 - 小程序布局采用rpx单位,UI稿按照750的宽度出图。可直接使用UI稿的尺寸。但是在某些机型上
1rpx
会无法显示。可以用H5的方式实现1px效果。 -
iphoneX吸底按钮的适配,可以用媒体查询获取wx.getSystemInfo获取机型。
@media only screen and (device-width : 375px) and (device-height : 812px) and (-webkit-device-pixel-ratio : 3) { }
-
页面A -> 页面B,页面B的操作触发了页面A的数据更新。返回更新页面A的数据,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实现(我司采用了方案二):
- 在页面A监听onShow事件,在onShow事件触发时无脑更新页面数据。
- 通过EventBus来实现跨页面通信。
- 复杂组件的开发,省市区三级联动选择器的开发,获取微信地址库的地址的编码和业务采用的省市区编码对不上。
- 页面路径的层级,最大不能超过10层。
- 小程序小程序分包加载,微信对小程序包的大小有如下限制。
- 整个小程序所有分包大小不超过 8M
- 单个分包/主包大小不能超过 2M
微信小程序主流框架对比
- wepy
- mpvue
- Taro
wepy
wepy应该算是最早发布的小程序开发框架,提供了类vue.js的语法风格和特性,现阶段应该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框架吧。我开发的几个小程序也都是采用了wepy这个框架。我先来说说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框架的原因吧。
- 类Vue.js的语法风格,适合我们团队原有的的技术栈
- 支持组件化(当时微信官方的API还不支持组件化)
- 支持加载外部npm包
- 支持ES6的写法
前期使用wepy的过程中,wepy自带bug。不过好在开发者响应及时,基本上都能覆盖大部分场景。
但是有个最大的坑点就是,wepy组件的实现方式。组件使用的是静态编译组件,即组件是在编译阶段编译进页面的,每个组件都是唯一的一个实例。 多个组件共享同一个数据。并且静态编译组件。导致组件A,在页面A和页面B被引用,会copy两份代码到页面A和页面B内部。导致拆分组件并没有对包的体积有任何减少。后期微信官方API支持组件化编程后,我们逐步把一些比较核心,体积较大的组件用原声API重构了。
mpvue
由美团团队开发,mpvue和wepy一样也是在小程序上提供了类vue.js的开发体验。作为后来者,抢占了很多wepy的市场份额(ps:我们团队近期也在考虑从wepy迁移到mpvue)。这个框架的原理相比wepy要更加复杂一点,mpvue 修改了 Vue.js 的 runtime 和 compiler 实现,提供了更加接近于vue.js的开发体验。
Taro
Taro是由京东团队开源的一套遵循 React 语法规范的多端开发解决方案。本身我对React和Taro都不是很了解,就不多解释了。具体可以看开发团队的博客和代码了解更多细节
我看小程序
我想从技术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微信小程序的理解,我觉得小程序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Hybrid App的技术方案。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,可以应用到我们Hybrid App的技术方案设计中来。了解和学习小程序技术原理也能更好的优化我们的代码。
渲染层和逻辑层分离
相比于之前常见的Hybrid的方案,小程序使用了双线程模型:小程序的渲染层和逻辑层是是分开的,逻辑层通过JSCore来解析和执行,渲染层是通过webview来渲染。之前的常见Hybrid离线包的方案大多使用webview同时实现页面的渲染和js的解析。这样做的的结果就是隔离了js的runtime,在js代码中无法操作webview中的DOM对象和BOM对象。Js无法做任何和页面渲染有关的操作。只能通过setData把数据从JsCore传递到webview。
独立的JS运行环境,相比于webview同时处理页面的渲染和JS的执行带来了一些好处:
- js无法动态的在页面插入节点和干预页面的渲染,解决了安全和管控的问题,否则小程序的上线审核就变得毫无意义。
- 渲染层和逻辑层的分离,减轻了webview的压力,js的执行和页面的渲染可以并行,不会出现js执行卡主页面渲染的情况。
- 多个页面可以共享一个JS运行环境,数据很方便的共享,整个小程序的生命周期共享同一个上下文,接近App的体验。
坏处在于:
- 多了很多webview和JSCore数据传输的消耗,数据需要序列化成字符串格式进行传输。
离线包加载
离线包加载,常见的Hybrid App通过webview加载H5页面,前端页面都是放在服务器端。虽说保证了灵活性。但是加载性能收网速影响大。页面切换白屏时间长。小程序离线包的加载方式。一次性加载所有的前端资源到本地再解压。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。不过微信官方为了防止下载离线包的时间过程,也严格限制了小程序包的体积。(分包加载情况下子包大小不能超过2M,也就是初次打开加载的资源不能超过2M)
多webview架构
多webview的页面架构,小程序每新开一个页面,都会用一个新的webview来渲染。为了防止webview对内存的消耗。小程序限制层级不能超过10层。
预加载webview
预加载webview,微信会预加载多一个wkwebview(ios平台)放后台,用户打开小程序时省去初始化wkwebview时间。